21/01《哲学的慰藉》/阿兰·德波顿


开始打字的时候,忽然想起和朋友说的一句话:“我不是硬要装那个逼,只是哲学确实能给我带来一定的慰藉,而我也需要。”

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哲学入门书,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写的“希望自己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,不想拿大学问的帽子来充门面、唬人”。而书中也确实有些篇章做到”能清楚地阐明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、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。”

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本书的题目“哲学的慰藉”,全本一共六章,一章一位哲学家,分别是苏格拉底、伊比鸠鲁、塞内加、蒙田、叔本华、尼采,围绕着”对与世不合的慰藉“、“对缺少钱财的慰藉”等依次展开。

好玩的是,我们的中文作序者——周国平,在一开篇就用序言题目强势反驳:《哲学不只是慰藉》。看完此书,我也同意,哲学不只是慰藉。

“一本书的重要程度就在于它对生活有用和适宜。准确地复述柏拉图或伊比鸠鲁的话不如判断他们所说是否有兴味,并能早日帮助我们克服焦虑和寂寞来得有价值”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本书对我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。因为这本书,我遇到了两位很喜欢的哲学家:伊比鸠鲁和尼采,而更欢喜的是,我发现伊比鸠鲁是尼采早期最喜欢的古代哲学家之一。这就很快乐。

对于六位哲学家,蒙田和叔本华我觉得作者写的糟糕,看时潦草,说了啥现在全都忘记了,bhys。苏格拉底还是那句永恒的话,认识你自己,以及追寻理性。

塞内加担任尼禄5年导师,10年忠臣,却被尼禄下令在妻子和全家面前自杀。塞内加镇定自若,或许因为他对可能的挫折、难预测的威胁都有所准备和预想。一切坏事情就都在预料之中,那么”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,君不见,全部人生都催人 泪下。”

所以,很多时候,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,淡定就先于恐惧和焦虑情绪产生。以及,不要自怜不要自怜不要自怜。自怜是一种危险、错误但上瘾的思维方式。“嫉妒、怨憎、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。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,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,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。自怜总是会产生负面影响,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“(查理·芒格)。诚然人是有命运阈值和运气的,但是就像项飙说的,我们要认命不认输。开局的时候,每个人都被放在了棋局不同的格子中,认命就是先看清楚了自己在这个棋盘结构的什么位置,“想清楚自己是什么”,在这个现实下,怎们去当自己的角色,“怎么和那个强大的社会和历史持续地较劲,不认输地较劲”,“不要去矫情怎么换命,而是持续努力和现实较劲”

写到这里,有点郁闷,我总有点“传销头子”的潜质,总能从各种地方读出热血、斗志,说出来的话也常常和鸡汤语录吻合。晕。

看完这本书,我特别喜欢尼采。而尼采恰恰和这本书的主题相反,他是反慰藉的。尼采是要站起来,与生活进行正面搏击,而非躲在某个借口或者角落里。

尼采是在正视了生命的悲剧性的基础上,肯定生命的力量、肯定人生。人生诚然是一出悲剧,那就将其作为悲剧来演,同时要演的轰轰烈烈,威武雄壮,勇敢、热烈、高昂地走完。人的生命力是延展而可被创造、具有无限可能的。

”不要停留在山下喝酒,而去接受攀登的痛苦。”

关键是要敢于正视人生。因此尼采告诫我们要远离酒精和基督教。因为它们都在尝试让我们相信,世界的缺点不必介怀,这也削弱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,剥夺自我完成的机会。在尼采最痛苦、最微贱、最虚弱、被疾病缠身时,他也是这样坚持的。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他所指责和不赞同的行径。他远离酒精,不投入基督。他没有反对友谊,攻击名利、财富。

“他为谋求幸福而艰苦奋斗,即使不成功,他也没有转而反对他曾经向往的东西。他始终坚信在他眼里一个高贵的人最重要的特点:做一个不再弃绝的人”

在20年末遇到了尼采,我非常高兴。他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鼓舞。尤其是当20年过的不那么明亮时,他所能提供的勇气是无限的。因此当我在思考从哪本书的读书笔记开始写起时,我决定将尼采介绍给更多人。因为“我相信,无论在什么时代,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,内心都燃烧着精神浪漫的渴望。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,我说的,青年,不是指年龄,更是指品格。青年的特点,一是强健的生命,二是高贵的灵魂。”尼采是这样的青年人,我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。

1 Comment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