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城》/何伟


《江城》:何伟记录在四川涪陵两年支教生活的散文札记。

何伟:彼得·海斯勒,自取中文名为何伟,曾求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及牛津大学,1996年因参与和平队(Peace Corps),赴中国四川涪陵示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工作两年。现于2019年秋季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。

何伟的目光始终围绕着人,聚焦在个人的日常生活。虽然他对中国的审视与观察,带有政治性的意味,但谁也不能否认,他的观察是深刻而具体的。甚至,有时候,现代的中国人需要用这个异乡人的记录来为自己的历史补课。这样别有意味的审视并不招人反感,因为在何伟的叙事里最中心、最重要、最被赋予尊严和笔墨描述的仍是个人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。

个人日常生活与宏大叙事

个人日常生活与宏大叙事,是何伟书中贯穿始终的矛盾。个人日常生活是所有宏大叙事的容器和基石,何伟书中则呈现了,涪陵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忍耐和智慧来与宏大叙事自洽共处的。涪陵,这是一座小城。但是,这座小城却承接着当时最宏伟的世纪创举:三峡大坝修建和移民工程。96年到98年,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大迈步前进的时代,改革开放、香港回归,当时时代最重大的事件都将在涪陵和中国其他地方发生。没有什么时间和地点更适合承载这样的观察,观察在宏伟变革时代中的个人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这种集成了中国现代大部分事件和记忆节点下的观察,才让何伟的文章变得这么魅力非凡。

90年代末,政治生活仍然占据着个人日常生活和思想的重要部分。在放弃了儒家文化后,马克思和基本的定调定论成为了日常思考的正确公式。这样的视角在还未被能完全自察的状态下,主导着大部分人们的思想。个人很小,甚至,个人与集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统一规范的。甚至个人还未意识到另外一个选择存在的可能,或者存在着将个人和集体剥离看待的可能。这样的行为范式通过教育在学生和教师的心中扎根。

在标语、教材大肆宣传热爱时,人们对待政治却又是漫不经心的。他们并不关注公共生活,更加关注的是政治正确,不犯政治错误。个人在凝视个体时,将自己的目光全部都凝聚到了尽有限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上。政治在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,但是人们貌似又对政治报以冷漠,他们追求的无非是些文字游戏,政治术语表述、政治基本观念和理论的正确。二者背后具体是什么,他们毫不关心。但却足够听话。因为个人命运与政治正确密切相连。

这样的逻辑在何伟的书中表现得格外清晰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与我们现在的时代有某种呼应。我们从看山是山,经历过了那个看山不是山,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时代。

21/02 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/ 罗伯特·戴博德


一本非常好的心理书籍,我将此书推荐给别人的时候,经常开玩笑说,这本书说出了心理学的底层逻辑。相较于其他心理学书籍,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:好读! 真的好读!深刻的同时还没有那么沉重!不会激起人的痛苦和焦虑!

作者借患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,回答了人的性格和反应是如何被塑造的。最重要的是其点明了:当人产生被害者心态时,更可能是因为其自己在配合施害者玩”受害者游戏“,即Poor Little Me。被害者成为了施害人的同谋。就像我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写到的,自怜是一种危险、错误但上瘾的思维方式。负起责任来。

但更为重要的是自我察觉能力,因此在第一轮见面,苍鹭不断向蛤蟆发问,要其察觉自己所处的状态。随后介绍,自我状态的类型,理论知识的铺垫可以让人在察觉状态之后,明白这些状态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其是如何运作的。察觉到了之后,就能对自己负起责任来,至于过往父母给我们带来的或许伤害和痛苦,不如就放手原谅,算了吧。因为紧抓着不放,便一直在对他人责怪之中,便难以真正前进。

以下是简单记录的本书思维导图(伪)
–>
蛤蟆先生和苍鹭先生(心理医生)的会面,以及他们会面时聊了什么

Round1:真实的感觉是什么 -> 自我感受察觉;当事件发生时,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-> 自我状态察觉

Round2: 自我状态

① 儿童自我状态: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的基本行为模式,让人自动做出反应,人会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
儿童自我状态包括:自然型儿童(快乐、愤怒、悲伤等基本情感);适应型儿童(顺从/同意/愤怒/取悦/道歉/依赖)
② 父母自我状态:挑剔、审判
挑剔型父母状态:严厉、愤怒、爱之责任、评头论足

③ 成人自我状态: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,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,也不被童年情绪围困
从责怪他人/自己 → 负起责任/ 原谅父母
在成人自我状态下,可以获得真正地成长

Round3:说出人生故事 -> 理解自我剧本
“我不好,你好”:受害者游戏、PLOM游戏
“我好,你不好”:道德制高点审判者
“我好,你好”:需要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展示

Round4: 情感智力

  • 表现是:有强大的自我意识、了解自己的情感,能管理情绪,控制冲动,懂的延迟满足,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

21/02 《政治的人生》/王沪宁


95年出版的王沪宁日记合集,彼时其仍于复旦国际政治系任职

春节期间,在家闲着没事,出于猎奇心态,扒拉出来,边陪爸妈看电视边快速翻着读的书。 总而言之,此书是作者在工作之余,深夜仍在不断阅读、观影和思考,所思所想汇总成为日记。阅读和观影的范围都极广,惊喜发现,基本其几乎每天都会读些什么,日记开头便是对当日多读所看的小总结和小思考。 同时,对于作者的品性和追求,从其日记中也可窥见一二

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,有的是弱者,有的是强者;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,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;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,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。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。”

以及在某一天的日记中,作者写到对于国际政治应当向国外学习课程设置,特别提到应当设置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,而国际政治经济学恰恰正是我所学的专业。真是美妙的巧合。 因为日记有些琐碎且作者思考的问题离自己的生活太远,于是读到一半就放弃了。但开卷有益,读完后开始模仿作者每日坚持翻书和记录的习惯。

21/04 《远见》/ 布赖恩·费瑟斯通豪


一本不确定是否适合互联网的职场阶段发展指导书

读这本书是因为播客节目《疯投圈》的推荐。深感,目前除了书籍,获取信息质量最高的就是播客节目了。唯一可惜的,便是同质化有些严重。 如果从22岁开始算起,到55岁退休,人生的职业生涯长达35年。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,这本书归纳了走完这段漫长旅程所需要的三大职场燃料,包括可迁移的技能、有意义的经验和持久的关系。作者认为“真正成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是靠职场燃料推动的”。针对互联网行业直接针对性压缩时间就好😢。 简而言之,可迁移的技能是hard skills,包括专业技能等;有意义的经验,包括工作经历或生活体验等;持久的关系就是社会网络,但是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关系。

  • 在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,最重要的便是要回答:擅长什么、不擅长什么、喜欢做什么、不喜欢做什么;多多关注眼前出现的机遇和自己的反应,自己关注什么,把精力放在哪里、听信谁的声音以及阅读谁的文字;同时,尝试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,选择一些专题去钻研,逐渐成为别人咨询的对象。
  • 第二个阶段,聚焦长板,持续发力,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
  • 第三个阶段,发挥持续影响力

最近工作非常紧张,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思索,有时间的时候大部分都在抓紧时间上网冲浪,放松。 当我翻开以前写的此书的读书笔记时,每一行字和todo都是暴击。看了很多方法论,深感最重要的事情是,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放下借口,行动起来。

21/02 《关山夺路》/王鼎钧


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,讲述作者在内战期间的颠簸流离的人生经历

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的读书笔记都很难写,因为可写的点太多。每次读就像看一场身临其境的电影,和作者一起历险境,为书中人物的经历揪心。在读《关山夺路》时,经常地,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,或者时常掩卷叹气。看完此书,写读书笔记,方觉嘴笨手拙。但论推荐力度,此书已经被我列入「人生之书」清单。无论何时,这套书都值得拿出来翻一翻。

关山夺路,抗日战争胜利,但山东仍处于国共拉锯之中,内战开始。作者父亲什么都没有多说,只要求作者“不要回家”。作者需得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寻出一条路来,但四顾茫茫,行走在大雾中,不知该往哪走,只知需得往前走,不能停留。被哄骗着,作者去当了宪兵。在这一路中,国军节节败退,共军步步紧逼,东北、华北一步步沉沦,作者从一个“神气体面”的宪兵,变成了“俘虏”,再成了四处流亡的兵,到处寻一丝和父亲联系的机会,寻一个出路,希望能再次同弟弟、妹妹相聚。

动人的,是作者在如此情境中追求和背后的动力。他需要一份职业,需要钱,需要和父亲取得联系,因为,他知道更困苦的是流亡中的父亲,他要养家。而他从未放弃的是对于文学的坚持,写稿,投稿,换得稿费,既能养家又是自己所热衷和擅长的东西。就像作者写”人在压抑之中,忧患之中,仍然要勇猛精进“,他做到了。

而让我最为印象深刻且铭记于心的则是「开卷有益」。作者常在书中写道「开卷有益」,但究竟有什么益?后面看了,哦,原来可以救命:在中共战俘营中,作者得了一本书,偶然间看了封面一眼,却发现封面里空白的那一页盖了一个图章“东北军政大学冀热辽边区分校图书馆”,天造地设,一张空白公文纸,可以写一张路条。而后来,在流亡生死关头,作者用此纸,写下一张路条,救自己一命。

前面说了,此书读了时常让人泪流满面,因为作者的文字中,总是充满着「情」与「义」。从前读书,这种体验实在不太有,可能是因为以前读的书,现时代流行的书,谈反思、讲道理,却很少写情义。

写来写去,还 是对自己写的不满意,直接贴上几段鼎公的文字,可能一段顶千言。

21/01《哲学的慰藉》/阿兰·德波顿


开始打字的时候,忽然想起和朋友说的一句话:“我不是硬要装那个逼,只是哲学确实能给我带来一定的慰藉,而我也需要。”

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哲学入门书,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写的“希望自己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,不想拿大学问的帽子来充门面、唬人”。而书中也确实有些篇章做到”能清楚地阐明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、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。”

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本书的题目“哲学的慰藉”,全本一共六章,一章一位哲学家,分别是苏格拉底、伊比鸠鲁、塞内加、蒙田、叔本华、尼采,围绕着”对与世不合的慰藉“、“对缺少钱财的慰藉”等依次展开。

好玩的是,我们的中文作序者——周国平,在一开篇就用序言题目强势反驳:《哲学不只是慰藉》。看完此书,我也同意,哲学不只是慰藉。

“一本书的重要程度就在于它对生活有用和适宜。准确地复述柏拉图或伊比鸠鲁的话不如判断他们所说是否有兴味,并能早日帮助我们克服焦虑和寂寞来得有价值”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本书对我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。因为这本书,我遇到了两位很喜欢的哲学家:伊比鸠鲁和尼采,而更欢喜的是,我发现伊比鸠鲁是尼采早期最喜欢的古代哲学家之一。这就很快乐。

对于六位哲学家,蒙田和叔本华我觉得作者写的糟糕,看时潦草,说了啥现在全都忘记了,bhys。苏格拉底还是那句永恒的话,认识你自己,以及追寻理性。

塞内加担任尼禄5年导师,10年忠臣,却被尼禄下令在妻子和全家面前自杀。塞内加镇定自若,或许因为他对可能的挫折、难预测的威胁都有所准备和预想。一切坏事情就都在预料之中,那么”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,君不见,全部人生都催人 泪下。”

所以,很多时候,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,淡定就先于恐惧和焦虑情绪产生。以及,不要自怜不要自怜不要自怜。自怜是一种危险、错误但上瘾的思维方式。“嫉妒、怨憎、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。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,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,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。自怜总是会产生负面影响,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“(查理·芒格)。诚然人是有命运阈值和运气的,但是就像项飙说的,我们要认命不认输。开局的时候,每个人都被放在了棋局不同的格子中,认命就是先看清楚了自己在这个棋盘结构的什么位置,“想清楚自己是什么”,在这个现实下,怎们去当自己的角色,“怎么和那个强大的社会和历史持续地较劲,不认输地较劲”,“不要去矫情怎么换命,而是持续努力和现实较劲”

写到这里,有点郁闷,我总有点“传销头子”的潜质,总能从各种地方读出热血、斗志,说出来的话也常常和鸡汤语录吻合。晕。

看完这本书,我特别喜欢尼采。而尼采恰恰和这本书的主题相反,他是反慰藉的。尼采是要站起来,与生活进行正面搏击,而非躲在某个借口或者角落里。

尼采是在正视了生命的悲剧性的基础上,肯定生命的力量、肯定人生。人生诚然是一出悲剧,那就将其作为悲剧来演,同时要演的轰轰烈烈,威武雄壮,勇敢、热烈、高昂地走完。人的生命力是延展而可被创造、具有无限可能的。

”不要停留在山下喝酒,而去接受攀登的痛苦。”

关键是要敢于正视人生。因此尼采告诫我们要远离酒精和基督教。因为它们都在尝试让我们相信,世界的缺点不必介怀,这也削弱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,剥夺自我完成的机会。在尼采最痛苦、最微贱、最虚弱、被疾病缠身时,他也是这样坚持的。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他所指责和不赞同的行径。他远离酒精,不投入基督。他没有反对友谊,攻击名利、财富。

“他为谋求幸福而艰苦奋斗,即使不成功,他也没有转而反对他曾经向往的东西。他始终坚信在他眼里一个高贵的人最重要的特点:做一个不再弃绝的人”

在20年末遇到了尼采,我非常高兴。他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鼓舞。尤其是当20年过的不那么明亮时,他所能提供的勇气是无限的。因此当我在思考从哪本书的读书笔记开始写起时,我决定将尼采介绍给更多人。因为“我相信,无论在什么时代,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,内心都燃烧着精神浪漫的渴望。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,我说的,青年,不是指年龄,更是指品格。青年的特点,一是强健的生命,二是高贵的灵魂。”尼采是这样的青年人,我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。

21/03 《尼采:在世纪的转折点上》/ 周国平


带有粉丝滤镜的介绍尼采思想的书

这本书读了很久,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,但是实际上并不十分难读。和尼采写作风格类似,作者有诗一般的语言。作者笔下的尼采,如太阳般炙热的,是愿意为所热爱死、热爱人生的真正的哲学家。他不是在学院中编织完整紧密逻辑、卖弄知识的学者,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思想中去,真诚地活,献身于自己所追寻的命题: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

尼采的思想是强有力的,容不下一点逃避的懦弱,他想要唤醒的是躲在追寻财富或者某个世俗问题背后的真实的自我,去完成基于自身的自我创造,“每一个人都必须独立地探求人生意义,而对人生意义的真实领会与真实自我的发现本是同一回事”。而这,本就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。20世纪时,尼采批判高强度劳作的社会将人的主要注意力全部占据和剥夺,留给真实自我探寻的空间狭小。到了21世纪,这样的批判仍然适用,甚至,对追求财富的热衷更上了几个度。

“人类以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发财,而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”。或许即使知道,也很少能有选择的机会和空间。这不仅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,更是幸运者的游戏。

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现实的人生,没有来世(因此他反对基督教),站在此刻大地上的人生。在有无意义的回答中,尼采同叔本华一样,都认为人生是无意义的。但是,不同的是面对真实人生的态度。有人感叹“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”。但是,尼采歌颂希腊人的生活方式,歌颂酒神精神与强力意志。“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,而当你抗争之时,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——百倍强烈地感觉到生命的快乐”“在人生悲剧中,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,我们也要欢欣鼓舞地演这悲剧”。这便是酒神精神,歌之舞之蹈之。肯定人生,正式人生,连同它的悲剧性本质,在此废墟之上构建一种人的意义。

随后,充满活力地度过自己的一生。

尼采倡导的一切,就像太阳一般炙热,用生命本能压过理性和道德的束缚,从本能的需要出发而不是委身于教义的束缚和规范,追寻形而上的艺术,肯定人的无限延展性和自我创造。他所提倡的,是一种“超越”的人,拥有“健全的生命本能,充沛的强力意志,独特的自我,真诚的人生态度的,蓬勃的创造精神,以及对人类未来的伟大的爱”

在大四的时候,我也曾自己暗地里爆发人生意义危机,得出来的结论大致和尼采一致,人生本无意义,但可以构建。真诚的人生态度和充满活力地过,或许是可以切入的解法。去当灼热的太阳。现实当然有很多痛苦,但知道想要留下什么东西,便仍能继续歌之蹈之舞之。

21/06 《唐宋传奇集》/鲁迅校录


唐宋传奇小说选集。鲁迅编。共8卷,选录单篇作品45篇。前5卷为唐人作品﹐第6卷的作者和年代有疑问﹐末两卷为宋人作品。

非常非常适合在睡前读读的小故事合集,《唐宋传奇》中的部分故事已经被大众熟知,比如被改编为《西厢记》的《莺莺传》,始乱终弃的大渣男变成了痴情种。王小波的《红拂夜奔》取材自《虬髯客》,识人有术、有胆有识让人啧啧称奇 。

但是,其实在《唐宋传奇》中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被知道,也值得被影视化。痴男怨女的故事众多,国产的编剧们不妨看过来,好好改编一二,放过为数不多了的网文小说。

说实在的,读书笔记也没有太多好写的,好的故事读起来无非一个“爽”或一个“奇”字。本双月的忙碌程度(工作殉我千百回!)也让我没有太多时间静下心来,好好玩弄文字、挥毫泼墨、努力品鉴。不如直接快言快语推荐几个书中喜欢的短篇:

  • 《虬髯客》:不多说了,看之,畅快!值得。
  • 《莺莺传》:不用多说,当初拿到此书,我直奔此篇而去,边看边感叹,渣男离谱啊,离天下之大谱。看完心中气郁,甚至不知从何骂起。
  • 《东华夜怪录》:这篇传记从想象力到文学造诣都是让人拍手叫好的地步。暗喻之神。曹参军卢倚马为驴,副轻车将军朱中正为牛,敬去文为犬,奚锐斤为鸡。文中诗文无不精妙。
  • 《柳毅传》:柳毅侠义当头救洞庭龙女,却拒绝龙女报恩。龙女痴情久久,化为寻常人,终于得伴柳毅左右。集合了侠义和爱情,非常浪漫!印象最深的是钱塘君龙王一怒,便天崩地裂,怒吃家暴男泾水龙王。生动无比、栩栩如生。
  • 《霍小玉传》:名妓与文人的经典故事。书生踏上仕途后另娶富家女,霍小玉因怨生病,死后,化为厉鬼冤魂,循环报复,让书生终生不得安宁。此文情感浓烈到,读着感觉面前就是一部电影。
  • 《李娃传》:其实我很喜欢这篇。出身名门、意气风发的书生被李娃骗走了所有钱财后被扫地出门,书生凭唱丧歌谋生却被父亲发现嫌丢人,暴打昏死、沦为乞丐。偏偏有次乞讨到李娃门前,李娃见状,洗心革面,鼓励、照顾书生,引导书生前行,书生高中状元、仕途坦荡,两人happy ending。看着很是畅快。 (终于没有期期艾艾了。和《虬髯客》一样畅快)
  • 《王榭传》:看了方知是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出处,还不错。
  • 《迷楼传》:骄奢淫逸到让人直呼还是古人会玩,不得不说,大开眼界。
  • 《流红记》:百转千回、命中注定遇见你的故事。我要用一句CP界术语来总结:莫非是三生石上旧精魂。(okk,我又在不正经。)